(優活健康網編輯部/綜合整理)生命像是一場戲劇,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,主動或被動地寫下一套腳本,並且跟著這套腳本演出生命這場戲。時時檢視並調整這套劇本,讓你的行動可以更有彈性、用更健康的方式來營造你的生活與人際關係。
(一)下定決心,為自己的生活負責
「既然知道待在家裡會受傷,為什麼『離家』卻又如此困難?」你的答案可能會是「擔心擅自離開,會遭受父母的處罰」,也可能「是擔心父母會因為我們的離開孤單、難過」,總之,我們經常以為自己無法離家是因為家人的緣故。可是,有時候問題其實與他人無關,而是在我們自己身上。我們雖然在家裡受了傷,卻因為更害怕面對外在未知的世界而拒絕離家,把自己繼續「關」在原生家庭裡。
改變前的龐大焦慮,使我們喪失行動力。我們在與父母的互動中,長時間感到被控制、動彈不得。如果有人好奇我們為什麼不改變,我們的回答經常是:「我也想改變,可是……。」這種句型充滿了無奈,使人缺乏行動力,誤以為自己真的只能被動忍受他人的對待,什麼事都做不了。
想破解這種「是的,可是……」的困境,重點不在於找尋更有效的改變方法,而在於妥當處理伴隨著改變而來的焦慮。因為,你並不是「沒有辦法改變」,而是「不做改變,才能讓自己比較舒服一些」。如果你看到這裡會覺得好像被指責、有些不舒服,那你可能太習慣把「沒辦法」這三個字,用來作為避免衝突、規避風險的擋箭牌了。
生命中有些事情或許真的無法回溯、重新來過,但大多數的時候,你都可以選擇要用什麼行動來因應這些情境,差別只在於行動之後的結果,能否符合你的期待。我們害怕的,其實是行動後的結果不如我們的預期,因而遲遲「不敢」做決定、「不敢」行動、「不敢」改變,而不是我們真的「沒有辦法」行動。
不改變現況,就不會引發可能與父母發生衝突的恐懼、不用擔心被遺棄、不用絞盡腦汁思考新的互動方式,也不用承受行動之後可能面臨失敗的風險,而這些未知的情境,對許多人而言,可能都是很不舒服的。一旦催眠自己「沒有能力」,就理所當然「無法」做某些改變。自我催眠久了,你會誤以為自己真的沒有能力,進而喪失了行動的自主性。
所以,請你告訴自己:「不是我沒辦法改變,而是現在的我,選擇不改變。」不過,即使我一直強調改變的重要性,但我的目的並不是逼迫你非得立刻做出與現況不同的行動。
拿回主控感
不管你做了什麼決定,真正重要的是,你必須清楚覺察到:「這是我帶著覺知所做的選擇,不是因為害怕或者討好,而盲目做的決定。」如果你願意正視這個事實,並且勇敢為自己的決定負起責任,那麼,即使最終你的選擇是不改變,或改變之後的結果不如你的預期,你也比較能甘於面對,不會覺得自己是無奈的,並且擁有為自己做決定的主控感。因為這些改變是基於你自己的意願,透過你的自主性做出來的。 帶著這樣的覺知過生活,你才不會老是覺得自己被壓迫,才有機會跳出經常被困住的窘境,為目前的生活帶來不同。
另一方面,當你能清楚覺察許多行動都是自己的選擇時,就必須好好面對自己的選擇,並且停止要別人來為你的決定負責任。當你能為自己做決定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時,「離家與否」將不再是令你苦惱的事情,因為,你已經在心靈層次獲得「真正的自由」。想要獨立,想找回生活的自主權,代表著不能再依賴別人來為你的生命做決定,因此你必須經常問自己:
1) 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?我的需求是什麼?
2) 我想擁有什麼樣的人際關係?我允許別人用哪種方式與我互動?
3) 這種生活與人際關係可以幫助我過得更健康、更自在嗎?
4) 我要如何行動,才能獲得這樣的生活與人際關係?
5) 現在的生活與人際關係裡,有哪些部分是我滿意的?哪些部分還可以調整?
(二)接受自己終須「離家」的事實
我認為,人的一生至少會有三次「離家」的行動。第一次「離家」,是在你大約兩歲、開始學習走路時,你對周遭一切感到好奇,並且憑藉開始茁壯的行動力,嘗試遠離母親的視線去探索這世界。
第二次的「離家」通常是在青春期。這階段的你,或許還沒有清楚的價值與想法,但因著第二性徵的成熟,開始覺得自己不再是個小孩。你雖然不希望父母再用對待兒童的方式來規範你,卻也不習慣要開始承擔大人賦予你的責任。
第三次的「離家」,是在你出社會後、經濟獨立的那一刻起。你不再伸手向家人要錢,也無須為如何使用父母給的生活費做交代,你有充分的理由,憑藉自己的能力,過「自己想要的生活」。這一次的離家,對個人有相當重要的意義。你不只在心理上更加獨立,也象徵自己已經成年,必須為自己生活的所有層面承擔起責任。
這個階段的「離家」,不只是物理上的身體離開家裡,即使工作之後,你還與父母住在一起,但你有了自己的收入,有能力,也有責任義務承擔起自己的生活。你必須重新思考:作為一個成年人,我想如何與父母互動,該與父母保持哪種方式的互動,我想與父母建立什麼樣的界限,如何建立這些界限。
「離家」不是忘恩負義,也不是背叛與遺棄
對於「離家」這件事情,你無須感到自責或愧疚。「離家」不是忘恩負義,也不是背叛與遺棄,而是孩子要通往成熟的必經過程,就像許多動物成長到某一階段,就會離開父母的窩,開始獨立求生的旅程。你有自己的生命旅程,必須為經營自己的生活而努力。
「離家」的形式有很多種,但最重要的意義,則是設定人我之間的界限,重新定義你與家人之間的關係,幫助自己擁有生活的主控權。如果你與父母的關係還不錯,只是不太習慣他們總是習慣涉入你的生活,那麼你可以選擇在原本的生活中,多抽出一些時間留給自己,偶爾婉拒父母的某些要求。
如果你的父母從小就對你的身心造成嚴重創傷,那麼,你當然可以選擇用更強烈的方式,切斷與他們的接觸與聯繫,確保自己可以平安生活,也拒絕繼續承受那些根本不該發生在任何一個孩子身上的傷害。你終究是要以獨立的姿態面對這個世界,如果你已經厭倦了總是讓別人為你所做的安排,那麼,請開始勇敢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吧。
(本文摘自/修補生命的洞:從原生家庭出發,為童年療傷/寶瓶文化)
本篇文章引用自此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8%AA%BF%E6%95%B4%E8%88%87-%E5%AE%B6-%E7%9A%84%E9%97%9C%E4%BF%82-%E6%8B%B
留言列表